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心理健康教育 > 正文 >

【追风筝的人】学院心理健康活动之优质书籍推荐

发布日期:2025-10-24 作者: 编辑:jcxy1 审核:  





书籍简介

《追风筝的人》以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羁绊为核心,串联起一段跨越数十年的故事。阿米尔为博取父亲的认可,在关键的风筝比赛中,对忠诚于自己的哈桑选择了沉默的背叛。苏联入侵的战火蔓延至喀布尔后,阿米尔随父亲逃离故土,远赴美国开启新生活,可那段愧疚的记忆却如影随形,成为他无法卸下的精神枷锁。

成年后的阿米尔,意外接到父亲旧友拉辛汗的来电。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彻底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 哈桑已不幸离世,其儿子索拉博沦为塔利班掌控下的孤儿,处境岌岌可危。为了弥补过往的过错,阿米尔毅然决定重返动荡不安的喀布尔,踏上这场迟到多年的救赎之路。最终,他历经重重艰险救出索拉博,并在一场熟悉的追风筝游戏里,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内容简介

《追风筝的人》将故事的起点置于阿富汗喀布尔,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一段交织着温暖与伤痛的情谊。阿米尔性格敏感而怯懦,面对父亲的期待时常感到自卑;而哈桑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勇敢与忠诚,始终将阿米尔放在首位。两人最珍贵的时光,便是在喀布尔的蓝天下一同追逐风筝,风筝线的一端,系着他们纯粹的友谊。

然而,一场重要的风筝比赛,成了两人关系的转折点。为了赢得父亲的关注与认可,阿米尔目睹了哈桑为保护自己的风筝,被恶霸阿塞夫肆意欺凌。可内心的恐惧战胜了良知,他选择了沉默旁观。这份未说出口的愧疚,从此像沉重的枷锁,牢牢困住了阿米尔。不久后,因无法面对哈桑澄澈的眼神,也无法承受内心的煎熬,阿米尔竟设计陷害哈桑,最终将哈桑父子逼出了家门。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火,让喀布尔沦为人间炼狱。阿米尔随父亲被迫逃往美国,在陌生的国度里,他努力开启新的人生 —— 结婚、生子,甚至成为一名作家。可即便生活看似美满,童年那段背叛的记忆从未真正消失,愧疚感始终在他心底隐隐作痛。

多年后,一通来自拉辛汗的电话,让阿米尔得知了两个震撼的真相:一是哈桑已被塔利班残忍杀害,其儿子索拉博落入阿塞夫手中,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二是哈桑并非只是自己的仆人,而是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两个真相,让阿米尔下定决心,要为哈桑、为过去的自己做些什么。

他不顾亲友的劝阻,冒着生命危险重返战火纷飞的喀布尔。在满目疮痍的城市里,阿米尔历经波折终于找到索拉博,却不得不与已成为塔利班头目的阿塞夫展开殊死搏斗。最终,阿米尔凭借着内心的坚定,成功救出索拉博。在带索拉博返回美国的过程中,他耐心陪伴、悉心呵护,一点点温暖这个被创伤笼罩的孩子。故事的结尾,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参加风筝比赛,当他为索拉博追逐风筝,喊出那句当年哈桑对自己说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 时,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也让这份跨越两代人的情谊,在新的时光里得以延续。




作品思想

《追风筝的人》深刻探讨了人性救赎、友情与背叛以及战争对个体命运的碾压等核心思想。

作品的核心是“救赎”。阿米尔从童年的懦弱背叛,到成年后不惜生命代价救回哈桑的儿子,展现了人如何通过自我牺牲弥补过错。这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信念:即使犯下深重罪孽,只要有勇气面对,就有获得救赎的可能。

其次,小说通过阿米尔与哈桑的关系,探讨了阶级差异下的友情困境。两人虽情同手足,却因主仆身份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这种不平等最终导致了背叛的发生,揭示了社会等级制度对纯真情感的腐蚀。

作品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流亡者的乡愁。喀布尔从宁静家园沦为战火废墟的描写,以及阿米尔在美国的身份焦虑,反映了战争不仅摧毁物质世界,更撕裂个体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家园。

最后,小说传递出希望与和解的主题。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救赎,以及结尾追风筝的场景,暗示了创伤可以通过爱与陪伴疗愈,历史的伤痛也能在新一代的成长中找到和解的可能。


CopyRight © 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原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与测绘工程学院  地址:中国 杨凌 渭惠路24号  邮编:712100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