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7年。
该书借用《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讲述了他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作者通过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蛤蟆先生爱炫耀、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绪的来源,指出童年经历会对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阐释如何在心理上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内容简介】
讲述了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帮助和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最终走出抑郁的故事。蛤蟆先生不幸患上了抑郁症,他带着几乎绝望的心情找到了智慧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并在满分10分的心理状态自我评分表上沮丧地打下2分。蛤蟆先生无比敏感于外界评价,却在感到愤怒时习惯性地压抑;他经常为被朋友数落感到委屈,却只会感觉到这都是自己的问题。在苍鹭耐心地引导下,蛤蟆先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要么处在一味追求顺从和适应他人想法的“儿童自我状态”中,要么处于对他人或自己求全责备的“父母自我状态”中,唯独很少处在一个理性地看待自我的“成人状态”里。经过苍鹭的引导,蛤蟆先生最终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心理诊所。
【作品思想】
该书指出,成长中的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的亏欠对成人的影响非常大。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这就是要人们如何看到“人生坐标”的四个维度: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不好。一旦自己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自己存在的底层架构。
该书指出,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和“成人”状态,要注重“成人自我状态”,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成长的本质要求人们打破对过往经历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正如苍鹭一针见血地对蛤蟆先生指出:“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不快乐。作为成年人,理应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人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有目标、有规划、有日程、有行动,让自己处于“成人自我状态”,运用知识和技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行动,而不是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要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书籍共鸣
这本书细致的描述了蛤蟆先生的心理转变过程,一次次的面谈,让蛤蟆先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在蛤蟆先生的面谈结束前,苍鹭咨询师说出了最后一个要点:“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这个要点对于书中的蛤蟆先生是一种提示,同时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心灵冲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将我自己代入到蛤蟆先生这个角色,书中的蛤蟆先生向苍鹭咨询师问道:“那我能做什么?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听到这段询问,既心酸又同情。心酸那些无助的人,同情曾经的自己。我很幸运,如今的我独立且自信,我学会了成人的思考方式,我能够说“我好,你也好”。也庆幸蛤蟆先生能够找回自己,有自己的决定与追求。
读一本书,读一本有关心理的书,读一本自我成长的书。其实我们就是换一种方式去体验一种别人的人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通过苍鹭咨询师对蛤蟆先生的引导,间接的传授给我们这些读者有关心理的知识与自我认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