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赛项
一、赛项信息
二、竞赛目标
(一)聚焦“三服务 ”,提高大赛品牌的贡献度和美誉度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依托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技能比赛,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类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对接“ 四新 ”,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
立足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实际工作场景,依据职业标准和生产实际,紧密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等改革创新,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三)聚焦“三融 ”,促进学生多样化成才
推动职普融通,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双向赋能。推进科教融汇,加快科学技术融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提升学生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坚持“ 四促 ”,引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充分发挥比赛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 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引领“三教” 改革,检验选手从事生产一线数据采集与处理、曲线测设、施工放样以及城市三维建模等方面的真实水平。
三、竞赛内容
(一)赛项考核范围、内容结构及成绩比例
1.赛项考查的技术技能和涵盖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
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本赛项主要考查学生对测绘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实践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测绘精神的涵养深度。涵盖精密控制测量、精密工程放样、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城市三维建模等职业典型工作任务。
2.检验的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
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本赛项旨在检验学生从事测绘和地理信息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岗位所需的测绘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曲线测设、施工放样、数字地形测绘、三维建模等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创新、创意的范围与方向
坚持守正创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赛项依据测绘和地理信息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加入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等测绘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和解决工 程实际问题能力。凡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比赛任务,取得合格成果,且按照申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参加理论知识考试,该成绩不计入技能竞赛成绩。成绩合格者可按颁发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或不动产数据采集与建库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4.竞赛内容结构、成绩比例
坚持模块组合、团队协作。选择地理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分两个模块,模块一分设2个任务,模块二分设4个任务, 赛项从模块一中选择1个任务,模块二中选择2个任务:
模块一(2选1):数字测图、城市三维建模。
模块二(4选2):水准测量、导线测量、曲线测设、施工放样。
内容包括:
①数字测图:利用国产GNSS接收机和数字测图软件,按照外业 数字测图规程和地形图图式要求测绘数字地形图,提交DWG格式数 字地形图。
②城市三维建模:利用国产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实际生产作业流程,按照相关规范生产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和数字线划图,提交相应成果数据。
③水准测量:完成规定水准路线的观测、记录、计算和成果整理, 提交合格成果。
④导线测量:完成规定附合导线的观测、记录、计算和成果整理, 提交合格成果。
⑤曲线测设:依据给定的测设参数,计算放样元素,利用全站仪在实地测设相应点位,并对测设成果现场检核测量。
⑥施工放样:根据大赛提供的待定点坐标和电子设计图获取放样点位坐标,计算放样元素,利用全站仪放样待定点,并对测设成果现场检核测量。
赛项总成绩按百分制计分,满分100分,其中,模块一为40分、 模块二为60分(比赛2个任务,每个任务30分),各参赛队总成绩
为两个模块得分之和。
(二)赛项模块、比赛时长及分值配比
根据赛项目标设置2个模块,再细化为6个工作任务,具体赛项 模块、比赛时长及分值配比见表 1。
四、竞赛方式
(一)竞赛形式
地理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赛项采用线下比赛的竞赛形式。各队参加比赛的出场顺序、竞赛路线和场地均在现场组织抽签决定。参赛选手均需携带身份证、学生证和参赛证,接受裁判组的检查。比赛期间容许观众在指定的区域内现场观摩。
(二)组队方式
本赛项采用团体赛的组队方式。4 人/队,不得跨校组队,同一学校参赛队不超过1队,每队限报2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须为本校专兼职教师。参赛选手须为高等职业学校(含本科职业院校)全日制在籍学生,资格以报名时所具有的在校学籍为准。凡在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的选手,不能再参加同一专业类赛项的比赛。